没有硝烟,却是一场激烈的战役!
没有流血,却是一次生死的考验!
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一场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全民战“疫”迅速展开。
1月23日,九省通衢的武汉关上“大门”,全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
陇南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是红军长征路上的“加油站”,是决定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
时代在变,传承不变,精神不变。每当国家有危难,陇南人民总是迎难而上,从不退缩。接到省卫健委下发组派第一批医疗队援助湖北应对疫情的通知后,我市多名医护人员积极响应、主动请战。
10多天内,我市总共派出了5批医护人员,1批疾控队员,共36人援助湖北抗击疫情。
市委书记、市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孙雪涛为每一批援助队员致信勉励。
带着全市人民的重托,34名援助湖北的医疗队员与2名疾控队员,夜以继日、艰苦奋战、倾心奉献,与“疫魔”战斗,体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谱写了大爱无疆的时代赞歌!
请战!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前行
“让我去武汉吧,我还没有结婚,我的拖累小……”“我去,我参加过年的抗击非典,有疫情防控经验,而且我有22年的护理经验.....”“我是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我更应去武汉.....”
一句句掷地有声、充满激情的话语,一封封写满豪情的“请战书”,一个个力透纸背的红手印,在疫情面前,全市医护人员没有迟疑,以饱满的激情、昂扬的斗志,积极投身到抗击疫情这场全民战役中去。
“能代表陇南去援助武汉,为防控疫情出一份力,是一件很光荣的事。1月27日下午1点接到通知时,有些队员还在上班,匆匆收拾了行李,3点就出发了。”陇南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长郑红说。
郑红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年汶川大地震后,他积极参加抗震救灾工作,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为传染科的大夫,他第一时间报名援助武汉。
“我有重症护理经验,武汉重症患者急需护理,让我去吧!”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是一位有着22年护理经验的“老护士”,也是全院护理方面的业务骨干。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第一个报名驰援武汉。
“我在武汉上的大学,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现在它病了,我有义务去支援。”医院护士王文秀在请战书中写道。
“我有20多年的产科护理经验,武汉现在急缺有经验的产科护士,让我去吧。”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妇产科护士长王海霞了解到,武汉缺产科护理人员,就毅然报名援助武汉。
“瑞芳,和平时代你是爸妈的女儿。现在国家有难,我把你交给国家,你是全国人民的女儿,老爸盼你平安回来!”这是出征前,医院护士蒲瑞芳的父亲给女儿发的信息。
1月27日下午2点,我市第一批援助湖北的医疗队在医院集结。
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招展的彩旗,只有铮铮誓言。白褂作铠赴荆楚,不灭“新冠”终不还!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
2月3日,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启程。
2月16日,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启程。
……
武汉是疫区,但对医护人员来说却是战区。“有战必应,战之必胜。”以白衣作战袍,到武汉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抗击疫情的主战场去。陇南36名医护与疾控人员,闻令而动,跨越多公里,从白龙江到汉江,将守望相助之心带给了武汉人民。
应战!战鼓擂动,来之即战
“1月29日,刚到武汉,我们就投入这场生死攸关的战“疫”当中,因为患者太多,两天的培训时间压缩成了半天,经过半天的培训后,我们就开始接手救治患者。”郑红说。
我市援助湖北医疗队的第一批9名队员被安医院负责病人的救治。他们到来时,二十多层的大楼全成了发热病房,所有医生都冲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缺少防护物资和生活物资,病历和医嘱系统完全陌生,对环境也不熟悉。但数以千计的患者需要救治,穿上防护服就是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一切困难与病人的生命比起来,都显得微不足道。
为了节省防护服,减少如厕次数,队员们在进病区前4个小时就不喝水,吃饭也不敢喝汤。穿着密闭的防护服,稍一运动就汗如雨下,整个人感觉像泡在水里。
队员刘慧芳第一天穿上防护服后就领教了它的“厉害”。她铺完三张病床之后,感到呼吸急促,心率升高,喘不过气,眼前发黑。但她没有告诉别人,只是稍作休息,等状态缓解后,继续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不能喝水,大量流汗,队员们时常感到口干、供氧不足、头晕目眩。一天下来,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口罩、护目镜也勒得脸疼、耳朵疼,护目镜上一层水雾,视线变得模糊,给病人扎针全靠摸……这些困难,医疗队员们都克服了。因为职责所在,容不得迟疑与退缩。
奉献,与武汉生死与共,无怨无悔
“病人们没有家属陪护,我们在做好治疗的同时,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工作虽辛苦,但是我不后悔,我的工作能为国家、为人民出力,我很骄傲。”队员李红芳说。
缺少防护物资和生活物资,“大后方”(市医院)快递过去。2月初,陇南防护物资也十分缺乏,全院从“牙缝”里挤出来物资,给前方的队员们邮寄过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月9日,我市援助湖北的第一批9名医疗队员,收到了武汉市政府用党费下拨的慰问金,每人元。这笔慰问金,队员们拿到手的当天就捐了出去,用于援助武汉疫情防控工作。新来的樊丽芳和周马会两位队员没有这笔慰问金,但她们两人也各拿出元捐给武汉。
在援助湖北的疾控队员中有这样一位党员,他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坚守在援助武汉的工作岗位,他就是陇南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付宏生。
付宏生在驰援武汉的第三天,父亲就因心脏病而过世,但他却将痛苦与愧疚压在心底,没有送父亲最后一程,一直奔赴在疫区消杀战场,直到援助任务结束。
“有很多病人,他们的内心是恐惧和绝望的,看到那些无助的眼神,我就想办法让他们感到温暖,坚定信心战胜病魔。”刘高侗说。
医院心胸内科(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医生。刚到武汉就被分配到了危重症医学一病区。
看着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刘高侗每天晚上坚持与其他队友讨论疑难病例,调整治疗方案,尽最大努力医治患者;每天早上他都要将病人的名字再熟悉一遍,就算是休息日,他的脑子里也思索着病人的病情……
患者就是亲人。市医院呼吸科的大夫李涛,医院开始工作后,他仔细研究每一篇新冠诊治指南,认真研究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对症施药,与护士一起制订不同的护理方案,在他们的协作下,一批批患者康复出院。
“上以救君亲之疾,下以救贪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医院的医疗队员卢永恒用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里的话表达来武汉的初心。
卢永恒在给患者治疗时,充分运用中医疗法,他为老年患者按摩、推拿,减轻病痛的折磨。许多患者见到卢永恒就会向他招手致谢。
医院内科的主治医师,他对老年患者而言,不仅是普通医生,更是一位“心理治疗师”。
“夜班不好值,因为大多患者出现紧急状况都在晚上,尤其是并发症多的老年人。值夜班常碰到失眠患者,他们见不到任何亲人、朋友,再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失眠是常有的事。这时,我就会和他们聊天,帮助他们忘掉恐惧。”李斌说。
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也是援助队员中为数不多的男护士。重症组的工作量是普通病房的两倍,石二虎作为一名男护士,主动报名参与重症组护理任务。
重症组收治的病人以危重病人为主,石二虎所在病区有50张编制床位,有37位病重患者,7位病危患者,有好些病人都戴着小无创呼吸机,需要护理人员协助翻身、喂饭、清理大小便;有些老人身上已经出现了褥疮,就需要更细心的护理。
身为男护士的石二虎,照顾起病人来,比女护士还要细心,而且还善于“察言观色”,病人的一个眼神,他就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帮助。病房的老爷爷、老奶奶有什么不舒服都愿意找石二虎说,他们都夸他是甘肃来的好孩子。
凯旋,向着胜利的方向
3月20日,陇南市援助湖北医疗队队长郑红,值完了最后一班岗,深深地出了一口长气,武汉的战斗终于结束了。
据悉,陇南援助湖北的队员中有27人在武汉“火线入党”,党旗成为他们战胜病魔的战旗。
郑红对记者说:“我们的队员圆满完成了援助任务,每位队员都瘦了,特别是女队员,都是孩子的妈妈,她们放下年幼的孩子,舍小家顾大家,在武汉一战斗就是50多天,我为队员们点赞!”
漫长冬天蓄积的生命力,终于为即将到来的春天献上了最好的礼物。圆满完成救助任务后,34名医护人员与2名疾控人员说的最多的是:“在武汉的这段日子,收获了很多。”
“五十多个日夜,从春节到元宵节再到春分,从寒风凛凛到春风暖暖,从傲雪红梅到香甜海棠,过了一个艰难的春节,度过了一个最有意义的春季。离别之际,有很多不舍,不舍曾经奋医院和协和西院,不舍没看清楚面庞的异地战友,不舍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愿这座城市早日恢复昔日的繁华与热闹。”石二虎说。
“支援武汉的这些日子里,令人触动的事很多,我经常感动得流泪满面。武汉,我要走了,但是我相信,你一定会用你的坚强和勇敢,重新成就你的伟大!若干年后,我一定带着儿女来这里看看,给他们讲妈妈的故事,武汉的故事……珍重,武汉!”郭娟娟说。
“如果祖国再有需要,我们还将继续出征。”现在国外新冠肺炎疫情严重,队员都纷纷表示,如果祖国有需要,他们随时听候召唤,再次披甲出征!
(文/记者张霞马丽红部医院)
监制:蔡向德责编:杨小艾编辑:赵凌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