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最热的新闻,当属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返回地球的消息。掐指一算,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已有6个月,刷新了我国航天史的记录,而且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当然,不止天上的3人,地上还有一大群科研机构和人员密切配合,鼎力支持,协调作战。
从年10月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执行任务,到神舟十三号飞船搭载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太空工作半年之久,我们国家在组织此类增大科研工作中,越来越成熟自信。相继有20名航天员勇闯太空,为国争光,未来会有更多的人留下足迹。航天员们在太空和空间站,亮五星红旗、出舱、种植、太空授课、过节、看奥运、拍摄地球等,每一次都那么经典。
其实,很多人可能不清楚,我国航天员=优秀医生+金牌健身教练。
平时训练,他们要掌握必备的医学知识,乘坐载人飞船前要仔细清肠胃,目的是去除便意,上天后好几天不用大便,利于工作。多名队员一同执行空间站驻留任务,要学会相互体检的程序步骤,能自己给自己静脉采血,开展血常规、血生化检验,还要自己做尿检,做腹部、心脏、肌肉超声、评估等等。而且,在空间站还要严格健身,不能放松锻炼,健身花样繁多。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我国航天员历次顺利返回并安全着陆后,有3个共同的表现,与我们想象中很不一样:
1、落地就出舱?并不是,最少要等1个小时以上,航天员人数越多,出舱越慢。
2、从返回舱一步跨出来,向大家挥手?并不是,通常是工作人员将他们抬出来,放在专用座椅上。
3、航天员站着参加简短的欢迎仪式?并不是,他们返回后好像并不做什么动作,非常安静。
为什么千里挑一的航天员,回来后连站一下也舍不得?走路也不会了?咋回事?
其实,迎接航天员从太空返回,工作的细致严谨程度,丝毫不亚于将他们送上太空。安全着陆后,航天员要静待地面工作人员认真检查返回舱,开舱,采样,初步检查身体等,一大批工作步骤后,才能出舱。
此时,航天员短时间要完成太空中的真空环境到地球重力环境的适应,在真空环境待时间越长,适应要越久,而且要被人抬着走。因为太空让身体适应了无重力环境,身上“零负担”,没有重力“压迫”,骨骼和肌肉有可能退化、萎缩了,甚至刚回到地球,有呼吸困难的感觉。
地球重力会让适应了零重力环境的航天员,身上真的有千斤重担的感觉,加上又数十斤重的防护服,每一个动作都很难,所以是不适宜站立的,防止出现危险和意外,只能抬着走。
而且,失重环境下血液多会流向人体胸腔和头部,回到地球,这个情况无法迅速恢复,会出现像“倒立”般的感觉,人会有头晕、晕厥的现象,也是要抬着走的原因。
还有,太空失重环境会影响大脑,让航天员无法判断方位,回到地球,短时间内没有办法适应,站立时会出现类似晕车的感觉,必须及时保护好他们。
但为了航天事业,所有安全返回的航天员,都是笑着回答“一切正常”、“感觉良好”,还给大家敬礼,天知道他们承受了多少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值得肃然起敬。
还有一个问题,航天员回来总要吃饭吧?他们落地后第一餐,是不是“庆功酒”?犒劳一下辛苦的身体?
也不是。航天员在太空有科学的“太空餐”,从简单的“挤牙膏”进食到“脱水复水食品”,再到“太空厨房食品”,对航天员的人文关怀越来越好。但在太空时间越久,失重环境下影响消化系统,肠胃甚至有“退化”的风险,所以,落地第一餐很有讲究,并不是大鱼大肉。
落地第一餐必须利于肠胃适应、消化,是热食,不能有任何生冷食品,酒更是离得远远的。第一餐首选“清炖羊肉”,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素,有足够营养,利于消化吸收。而且,取“羊”的谐音,有“扬眉吐气”的含义。
所以,向成功返回的、站不起来的、要小心进食的英雄航天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