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海临风
全文共字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梦魂惊,天地别,一去音书断绝。
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走了。
奶奶去世三年多了,坟上的新土已添得老高,总想把深深的怀念记录下来,但一直不敢触摸,追思的潮水如决堤的海,刚一落笔就已经泪流满面……
这是奶奶的葬礼上村干部致的部分悼词:
王保贞之亡妻武玉波,一生育有八子,贤良淑德、相夫教子、侍奉公婆、敬待姑侄、知书达理、勤俭持家、上天佑护、无疾而终,终年九十有六……
奶奶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大户之家,端庄典雅,温婉秀美,肌肤如雪,气质如兰。千金小姐之躯,那个年代竟没怎么裹足,十几岁在县城女子中学读书,后考上昌黎女子护士学校,然而由于妈妈疼爱舍不得她外出读书,最终放弃了学业。奶奶给我讲述这些,仿佛是在回忆一个久远的故事,脸上充满了向往和留恋,但没有怨恨。上学读书,是她这一生唯一值得显示、值得骄傲的事情。
奶奶和我说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最初和爷爷见面时的场景。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她从家里的前厅经过,正巧碰到爷爷,一个儒雅帅气的年轻人,后来才知道是来相亲的王家三当家的(爷爷家也是个大家族,他在家里排行老三,两个哥哥不经常在家,所有的事情都是他掌管,人们就都习惯叫他“三当家”的)。
“那天,我穿着一件粉红色的旗袍,显得特别水灵,那年我十九岁。”在和爷爷一起度过的近七十年的岁月里,奶奶经历了世间的风云变幻,世态炎凉、家族变迁、贫困富有,但在她的世界里,只有“人生若只如初见”,没有“何事秋风悲画扇”。
从我记事起,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关于这个大家族,关于爷爷的故事,奶奶只和我说过这一件事,而且是不厌其烦地重复了许多次——那个午后美丽温馨的画面,永远停留在她的记忆里,伴随了她的一生。
爷爷家是个大家族,解放前是个产业资本家,在天津、唐山都有产业,在老家也有良田数亩,我老太爷(爷爷的父亲)去世的早,老太太(爷爷的母亲)持家有方,靠勤劳和智慧带着孩子们一手创造了家业。
爷爷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好像还有我老太太收养的孩子(迄今为止,我都没太弄清楚这个大家族成员的事情)。由于种种原因,都是我爷爷掌管家事。
爷爷的大哥(我大爷)夫妇去世的早,留下两个未成年的男孩(我大伯、二伯),爷爷把这两个侄子视如己出,供他们上学读书,一直到大学毕业。那个时候,能上大学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况且还是北京知名大学,可以想象要投入多少钱财,更何况家里还有一群人要生息,爷爷对自己还有自家人,都是节衣缩食,勤俭度日,奶奶总是默默地付出,从没有抱怨过。
大伯在北京上学的时候,和一个女军官恋爱了,到现在老家的相框里还有那个女军人的照片,清秀美丽,烫着卷发。但家里从小给大伯定了娃娃亲,那个年代的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背,他终究没能挣脱旧礼教的束缚,结束了那段美好的恋情,回家完婚了。之后他抑郁成疾,得了痨病,现在叫肺结核,吃的药都是青霉素。那个时候,青霉素没有国产的,都是靠进口,很贵的,为了给他治病,爷爷卖了家里的一层房,奶奶是那样地贤良,没有说半个不字,没有为难爷爷。但就是这样也没能挽留住大伯的生命,他学识渊博,前途无量,可惜最终成了封建婚姻伦理的牺牲品。
爷爷的二哥(我二爷)在外面做事,家里我二奶奶带着孩子过,这个二奶奶专横跋扈,刁钻泼辣。记忆中,看见她我就害怕,我二爷也特别怕她,因为家里没有温暖,他很少回家。二奶奶没钱了就找我爷爷要,跟我老太太要,如果满足不了她就找茬打架,总欺负我奶奶,有几次还打我奶奶,可奶奶没有还手,怕给我爷爷找麻烦,都是默默地忍受——这是以后听大姑说的。
爷爷的姐姐(我姑奶)二十几岁丈夫病逝,无儿无女,终生守寡。那个时候,寡妇不管多苦,只能在夫家,是不允许回娘家过的,因为心疼姐姐,爷爷不计较这些,把她从夫家接回自己家。
姑奶性格孤傲怪僻,很不好相处,奶奶什么事情都顺从她,好像她是这个家里的女管家,连做饭放多少米奶奶都要问她。姑奶喜欢猫,有一间屋子专门养猫,但她反感别人去,我总是偷着去看猫,一窝一窝的猫咪好可爱,现在才体会到姑奶那时是多么地孤独寂寥,把自己的母爱倾注在这些猫的身上。她和爷爷奶奶一起过了三十年,直到去世。
爷爷的母亲(我老太太)是个坚强独立的女性,我老太爷去世的早,老太太一直都是和我爷爷奶奶生活。从我记事起,老太太炕上的房顶上挂的篮子里都是好吃的,各种点心、水果从来没断过,她一伸手就能够到。我小时候怎么那样馋呢,总跟我老太太要好吃的,家里养着羊,奶奶每天都给老太太蒸一碗羊奶鸡蛋羹,别人都是粗茶淡饭,只有我可以和老太太分吃点;老太太还经常喝藕粉,是爷爷从天津买的,那时候寻常百姓家都不认识藕粉,更别提吃了。
冬天的时候,奶奶给老太太的屋里每天都放上火盆,一个特别大特别厚的铁盆,要两个人才能搬动,后来看电影才知道,过去只有大户人家才有——开始,在房外面把近一尺长的粗劈柴竖着码放在盆里,要特别密,中间留个小孔,然后在小孔里点上火,等烟散尽就搬到屋里,老太太就坐在炕上烤火,我也跟着沾光,特别暖和,要很长时间火才燃尽。家里别人的屋里连火炕都舍不得烧,节省下来的劈柴都用在老太太的火盆了。
老太太是个特别威严的人,奶奶都是绝对地服从,精心扶持,尽心尽力地孝顺,村里人都说我老太太前世积德太多了,所以遇到这么个好儿媳。老太太九十七岁去世,在那个年代是罕见的长寿啊。
爷爷的弟弟,是我老太太收养的孩子,对他的印象很模糊,好像撇下了妻儿很早就去世了,妻子改嫁带着孩子去了山东。之后就失去了联系。
二十几年前的一天,爷爷家突然来了个陌生人,进了大门就跪地不起,后来才知道是那个随母亲改嫁的儿子,他给爷爷一沓厚厚的信纸,有二十多页,而且是正反都写满了字,他这么多年每当想起家乡就写,一年又一年写了这么多,里面记录了那个时候这个大家族有些人对他们的排斥和歧视,写我爷爷奶奶对他们精神上的支撑,物质上的接济,还有给他们亲人般的温暖,所以他要回家寻根,要报答爷爷对他家的恩情。
之后,他给爷爷寄过两次钱,再后来爷爷就拒绝收钱,认为那是自己应该做的,不应该拿金钱来衡量亲情。爷爷就像巴金笔下《家》中那个大少爷觉新,顾全大局、隐忍自律、宽厚待人,奶奶就像大少奶奶瑞珏,但比瑞珏幸福,因为觉新始终爱的是梅表姐,而爷爷和奶奶这一生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白头到老。
奶奶其实生过十个孩子,有两个很小就夭折了,我爸是长子,我有三个叔叔四个姑姑。因为父母在县城工作,我出生不久就被送到农村老家由爷爷奶奶照看。我小时候身体弱,奶奶对我百般呵护,精心照料,那时候粮食特别紧张,是按人头分的,而且都是粗粮,大米白面很少,好多人家到青黄不接的时候都没有粮食吃。奶奶把节省下来的细粮给我和老太太吃,他们都是吃玉米饼、咸菜什么的,我吃的是爷爷从市里买来的肉松,和我同龄的孩子们都不知道肉松是什么。
清晨起床,老姑给我梳头扎辫子,房前种着一排月季花,每次都摘下一朵给我戴在头上,吃完早饭我就和小伙伴去玩,小时候特别淘气,上房,爬寨子,从猪圈上往下跳,那种跳的感觉真好,就像飞起来一样。
从记事起,在奶奶家的日子永远都是阳光灿烂的。那个时候,我就是家里的小公主,爷爷家比较富有,我又是城里的孩子,小伙伴们都高看我,还有爷爷奶奶、叔叔姑姑们的百般疼爱和娇惯,真是万般宠爱集一身,所以养成了我高贵孤傲的性格。
八岁那年,我到县城上学,回到了所谓的自己家,就像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里写的,我成了我父母家的新客。很长一段时间,我始终不能融入这个新的环境,而且很排斥我父母。他们整天忙于工作,我放学了还要去幼儿园接弟弟,路上还有淘气的孩子截住欺负我们,回到家还要做饭、洗衣服,这么小的年龄怎么承受得起,我简直就是从天堂到了地狱,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养成了我多愁善感的性格。
可盼个礼拜天,妈妈把我们锁在屋里不准出去,让我写字,十个字,一个字写十遍,写二十遍,完成不好回来就挨打,那个时候我特别恨她,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多亏了她的管教,我练了一手比较漂亮的字。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我盼的就是放假,刚一考试完,还没等拿通知书,就带上弟弟,坐公共汽车去百里外的老家,谁也阻挡不了我回家的路。
到了奶奶身边才有了家的感觉,到家的第一天,奶奶准给我们做好吃的,烙肉饼,大米粥,瓜就(家乡菜),那时候油很少,烙饼一般不放油,我奶奶怎么做的呀,那么好吃,可以上《舌尖上的中国》了。疯玩了一个月,穿着奶奶做的新棉衣又该上学去了,奶奶又给做了一顿好饭吃,走的头一晚,因为舍不得,抱着奶奶哭一场,等回到县城又哭一场,因为想家。就这样到中学毕业。
我长大了,结婚生子,坐月子,奶奶从老家来陪我一个礼拜,告诉我怎么注意保养身体,那时候住的是平房,大小便奶奶不让我出去,怕伤风,我妈来了说,都几天了还不出去解手,我就不出去,听奶奶的一个月都是在屋里解手,坐月子身体没有落下任何毛病,我要感谢我的奶奶。
特别记得我儿子六七个月的时候,由于工作忙,孩子喂奶,营养也跟不上去,主要是自己的婚姻不幸福,我黑瘦黑瘦的,才八十多斤,爷爷总是不放心,来看我和儿子,回家说了我的情况,奶奶心里特别难受,之后爷爷给我父母写了一封信,说看到我瘦弱成皮包骨很是心疼,但年事已高且又离得远,不能帮我照看孩子,恳请我父母多照顾照顾我和孩子,多给我增加点营养等等。我的爷爷奶奶呀,是孙女不孝,让年逾古稀的你们还要为我担心,还时刻放心不下我。
前几年,奶奶九十多岁,有点神智不清了,我叔叔家的孩子结婚,她抓了好多糖往我兜里塞,老是塞,老是塞,我姑姑说,你看都糊涂了还这么惦记她大孙女。奶奶去世后别人都问,她那么喜欢你,没有给你留下什么,都以为奶奶是千金小姐又是掌家的少奶奶,手里不可能没有好东西,可我知道奶奶那些东西早都救济了别人,她留给我的是淑德、宽容、善良的品格,这些财富,我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奶奶去世的前一年冬天在我妈家住,楼房暖气太热,她从老家穿的鞋热,拖鞋还穿不惯,我就给她买了双布鞋,因为奶奶没怎么裹足,那双鞋穿着很漂亮,她也喜欢,但当她知道我花四十五元买的后,就舍不得穿,她心疼我花钱。她喜欢首饰什么的,但舍不得买,也不要别人花钱买,那年我给奶奶打了个金戒指,戴在她的手指上,她很是欣慰。
天气暖和了,奶奶从我妈家回了老家,这一去就没有再回来。第二天去我妈家看到那双鞋,问怎么没带走,我妈说,你奶奶说太贵了,她自己穿了浪费,留给孙女穿,还把送她的那个戒指给我留下了。家里人都奇怪,连人都认不清楚了还知道这些,我当时忍着什么也没说,回到自己家里,嚎啕大哭了一场。
奶奶呀!我哭,我自己孝敬你不够,虽然尽了全力;我哭,我没有能力给你更好的生活;我哭,我因为离开了你的怀抱命运变得如此悲惨。奶奶呀,从我人生迈开第一步的童年至今,你教养的恩深似海;奶奶呀,你疼我爱我的舐犊之情,像冬日暖阳;奶奶呀,是你抚养我长大,是你给我一个家;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奶奶走了,安详地躺在红色的梨木棺材里,一袭黑色的寿衣,散发着母性的光辉,手指上戴着一个不知道哪个孩子送给她的从地摊上买的廉价但她却视若珍宝的戒指,容颜依然是那么慈祥,那么端庄。
缅怀故去的爷爷奶奶及我们这个大家族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好久以来一直想写本书,但在这几天书写整理的过程中,我几近崩溃,身心被掩埋在泪海里不能自拔,深深感觉到在痛苦的时候回忆幸福的事情是多么痛苦。
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走了……
——end——
原创不易,期待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