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不山寨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植物,普遍意义上所指的山茱萸,是指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也是一味传统的中药名。没错,它长这样:
而没干燥的山茱萸,红红的小果实,一串串高挂枝头,看上去喜庆得很,样子也是蛮清新可爱的。对的,它长这样:
而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其实山茱萸与茱萸,这两位谁都不是山寨者谁也不是闯入者,而是同属于山茱萸科的植物。
山茱萸的三大主产区为河南、浙江、陕西,而河南产区产量最大,占全国总产量的2/3。南阳的西北部地处秦岭褶皱带伏牛山南麓,山间树下瀑布飞溅、溪水潺潺,十分适宜山茱萸的生长。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已有应用山茱萸的记载,清代及民国时期南阳产的山茱萸就驰名京广。其中西峡县的山茱萸尤为突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西峡山茱萸不仅产量大而且品质优良,个大、色红、肉厚、柔软、味酸、药味浓。
一味山茱萸胜过人参当归
补虚固脱
近代医家张锡纯云:“茱萸救脱之功,较参、芪、术更胜哉!”又说:“救脱之药,当以萸肉第一”。山茱萸善补肝,凡人身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其善治阴阳两虚之喘息、自汗、怔仲、失精、小便失禁、大便滑泻等危重证候。临症常以山茱萸50~克煎浓汤服。
滋阴敛汗肝为厥阴,其虚极之时,可见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或又热又汗之危候。因肝胆相为表里,厥阴肝经之忽热忽汗之症,尤如少阳胆经之寒热往来之候,治疗需补肝滋阴以除寒热。《神农本草经》谓山茱萸主寒热,其实为肝经虚极之寒热,因山萸肉能敛汗,又善补肝,故用于肝经虚极、元气欲脱之寒热往来、大汗淋漓之症有效。
补肝舒肝
《内经》云:“过怒则伤肝”,肝藏血、主筋。肝伤,气血虚,则筋失所养而筋脉拘急,麻木不仁,伸曲不利而痛。又肝胆中藏相火,肝虚则疏泄失职,相火难以周流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滞而痛。治疗宜补肝舒肝并举,补血活血同施。《神农本草经》云:“山茱萸主温中,逐寒湿痹。”山茱萸不仅能补肝,且能舒肝通利气血,故临床常用于治疗肝虚所致腿痛,有补肝行痹之功。
收敛固涩山茱萸具有收敛之功,又兼开通之力,可补肺络及胃中血络,又不致有留瘀之患。久咳不愈而气血上逆之咳血,或肝虚火旺损伤胃络之吐血患者,临床常用山茱萸加龙骨、牡蛎,或加三七粉冲服,常可起到意外之疗效。山茱萸具有温补收敛的功效,因此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不宜使用。另外,不得与桔梗、防风、防己同服,因为山茱萸与这几类药材相克。
图文信息来源:中国药典、百度百科、中国中医药网、南阳中医药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