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孩子大便稀还便秘,究竟是什么原因
TUhjnbcbe - 2022/5/31 18:40:00
在冬季,便秘也是常困扰宝宝和妈妈们的一个问题。生活中,引起便秘的因素可谓是多种多样。比如:

过食辛辣引起的肠燥或热结便秘

有常见于老年人群的气虚便秘

因不良排便习惯导致的习惯性便秘

因积食而引起的便秘

从中医角度出发,要怎么看待“便秘”这件事呢?

便秘和胃肠肾都有关

历代医家认为:水谷(我们平日里摄取的食物以及食物中的水分、营养)在体内的经过,主要有三个部分:

一是胃的受纳和腐熟;

二是脾的运化和升清;

三是肠(大肠和小肠)的传化糟粕和泌别清浊。

这三个地方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便秘。

如《素问·厥论篇》曰:“太阴之厥,则腹满瞋胀,后不利。”这里面的“太阴”指代的是脾,大意是,脾胃上受寒,表现为腹部的满胀,大便不通;

而《素问·举痛论篇》里讲:“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如果是热邪留蓄于小肠,也可发生肠中疼痛,由于内热伤津而唇焦口渴,粪便坚硬难以排出,故腹痛而大便闭结不通。

便秘除了和肠胃消化系统相关,和肾的功能也密切相关。

《内经》里讲:“北方黑水,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盖以肾主五液。津液甚,则大便调和”。人体的水液调节功能,主要是肾来主导,通过大小便排出废水。人体的水液代谢功能良好,大便的功能也就正常。

中医里讲的津液,指代的是人体内循环的各种体液和水液。便秘显然就是津液不足所致。当然,这里所说的津液不足,既有津液本身的不足,也包括津液虽然不亏,但输布不足的情况。

从人群来讲,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末充,脾胃运化功能尚不完善,最容易因为饥饱不适,寒温失调,影响运化,导致便秘。

老年人则多因年老气,血不足,血少津亏,肠液干涸,引起便秘。

小孩和老人的体质,常存在“隐形”的便秘情况。

这样的便秘,并没有大便干硬的特点,反而时常会大便不成形,同时便量不多、常常两三天甚至更久才有一次完整的排便。更容易出现的是明明有便意,但是蹲得腿都软了,依旧无法排便。

有些人还会呈现出腹泻和便秘反复交替的情况,或者是拉出的便便,最开始的一截还是成形,甚至有点干硬,然后就完全不成型了,明显的先硬后烂。这种“隐性”的便秘,通常都是中焦能量不足,脾胃虚寒导致的。

大便稀还便秘要补足中焦脾胃

中焦脏腑,主要是我们的脾和胃。脾的能力弱,就是我们说的脾气虚。脾气虚了,或脾虚日久,波及脾阳,使脾阳也虚。脾的火力不足,一受冷,就容易脾寒。脾寒的孩子,寒湿困脾,就容易出现便便稀溏的情况。

同时因为脾气虚,引起肠蠕动能力差,糟粕在肠道待的时间久,就容易水分被吸干,形成干结的情况,甚至便秘。如果脾胃又受寒受湿了,就会出现大便后半段稀烂的情况。这种中焦不足,脾胃虚寒引发的便秘,如果我们再用一些清热泻下的方法来应对,比如吃香蕉、吃决明子等等,刚开始几次还能有些效果,但实际上是违逆了身体的健康规律,反而让容易便秘的困扰更持久。

中医说的脾胃虚寒,除了排便的问题,主要还会表现在脸色不佳,萎*或苍白、容易气短乏力、常常会消化不良而嗳气,严重的会有腹部疼痛或腹部胀痛,疼痛不怎么强烈但是绵绵不休,局部的热敷和热食能改善这些不舒服的症状。受凉、温度低,腹部疼痛则加重。

同时还有食欲差、有时候可能还会有点恶心的感觉,饱胀感明显、大便稀溏等表现,通常是舌淡、苔白;脉弱,脉象是沉、迟、无力。进入冬季脾胃虚寒的人可能症状更明显,因为冬季外寒,更容易引动内寒的。

如何调理好脾胃?

首先,是那些有用但难做到的。

比如通过饮食调理,吃那些对脾胃好的食物;比如改正不良饮食习惯,三餐规律;比如多运动,增加脾胃的运化能力。

另一个好办法,就是贴敷调理。

早在多年前,人们就懂得把药材敷在肚脐上养生。通过肚脐可以把药效送遍全身,达到调脾胃、去寒气的效果。

民国南怀瑾大师早就分享过一个秘方:把几味药用橡皮贴封在肚脐上睡觉,真火通过肚脐传递到全身,胃病也好,各种病都好,都会好起来。

你不要小看我们的肚脐,肚脐会吸收的。肚脐有个孔,我们在娘胎里头的饮食、呼吸都靠这个肚脐连到妈妈。所以把这个药放在肚脐,用橡皮贴把它封住去睡觉,比那个温灸器还要好。

胃病也好,各种病都好,老年人的身体绝对保健康,身体需要就吸进去了,不要的它不吸。这样就会水火交感了,继续二三天后,早晨起来嘴也不苦啦,口也不干啦,肠胃病都会好了。

——南怀瑾《我说参同契》

在现代这种成熟的方法,就是中医贴敷。通过将细辛、白芥子等三四味热性药贴敷到肚脐上,每天简单一贴,温煦脾胃,脾胃自然而然就好了起来。

如果出现了脾胃虚弱(寒)、脾胃疾病,一定要及时意识到养护脾胃、调理脾胃的重要性。一个好的脾胃,才是身体健康的根本。

(文章内容部分节选自羊爸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大便稀还便秘,究竟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