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吃过奶奶的汤泡馍,世上的亲人又少了一个
TUhjnbcbe - 2022/7/11 17:19:00
1

冬天是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一道坎。牛娟的拔((方言,奶奶)也未能幸免。在虎年即将到来的半个月前,彬县寒冷的气候将老人推向危险的边缘。

原计划就地过年的孙子孙女得知老人病危的消息后临时改变计划,回到县里陪着老人过了一个春节。与往年不同的是,孩子们今年回家没能吃上蒸馍和擀面,奶奶身体虚弱已经无法下地干活。

老人病重的消息很快传开,村里人、本家人、娘家人一波一波前来探望。老亲戚们围坐炕沿上拉着老人的手,说着一些宽慰的话。

即便是儿女们都陪在身边,牛娟的奶奶最惦念的还是自己的孙子和重孙。她在尚能表达意思的时候,让牛娟把他弟和侄子从西安叫了回来。直到看见父子二人出现在眼前,老人的神情有了一些好转。

五岁的重孙子手被太奶奶攥着,一脸懵懂,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病重一开始老人还能勉强说话进食,直到有天突然呼吸困难,痰卡在喉咙里出不来,随时可能窒息过去。家里人在一旁看着老人遭罪,心如刀绞却又束手无策。

前来探望的一个舅爷是乡村医生,他从家里取来镇静药物帮助牛娟的奶奶服下,症状才得到缓解,人进入了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

舅爷根据自己的经验下了结论,老人(去世)顶多三五天的事,让家里做好准备。牛娟和她姑心领神会,提前给奶奶换上了老衣(寿衣)。

老人进入弥留之际,不能言语但意识尚存。晚辈们在旁边提起家长里短,说到动情之处,她的眼皮会偶尔动一动以示回应。

2

与此同时,牛娟的父亲开始张罗后事。

按照彬县的传统做法,材(棺材)要提前打好,不能临时准备。老人的棺木早在十多年前已经做好,一直存放在阴沟(背阴的储物间)里。

厚重的柏木加上适宜的存放环境,棺材保存完好,牛娟的父亲松了口气。他和村里人将棺木搬出来放到即将成为灵堂的堂屋中央。

■液晶显示灵堂

同样提前准备好的是老人的坟墓。五年前,牛娟的父亲找来工人在祖坟旁为二位老人箍好了墓。说是箍墓,实际上不需要一砖一瓦搭建。墓室从县里买回来,是水泥板预制好的成品,形状如同一间小房子,正面装饰描龙画凤,内壁被贴上瓷片。

一辆挖掘机将坟地按照预定尺寸挖开巷道,待整体墓室到位后直接吊装进去,箍墓工程就基本完成了。墓穴建好后要用土覆盖起来,等老人下葬前再重新挖开。

从奶奶病危开始,牛娟几乎时刻守在老人身旁。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的她决心要送奶奶最后一程。她尽管知道已经无力回天,但奶奶尚存的气息可以让她感到心安。

遗憾的是,她终究没能陪奶奶到最后一刻。那天她去堂屋取东西,不过三两分钟,就听见隔壁传来姑姑的哭声,牛娟怔在了原地。

不吃不喝在炕上昏迷六天后,牛娟的奶奶悄然离开这个世界,享年78岁。

3

一场白事正式启动。

牛娟父亲第一时间找来风水先生择了时辰,五天后下葬。这个停放时间在咸阳北五县一带不算长也不算短。他逐个通知了亲朋好友和村里人,又给退休的村支书打了电话,让他当主事人,随后和儿子开始商量席面的事情。

牛娟的弟弟在西安做生意,虽然经济条件宽裕,他还是秉持了节俭过事的态度,决定请餐饮服务队来负责宴席料理,餐标选择了中等规格。

■民间餐饮服务队

根据主家预估的宾客数量,厨师很快发来需要采购的食材清单,里面包括一头猪和一只羊。这是祭奠仪式的需要,也是主家家境实力的体现。

■猪羊祭祀

牛娟的丈夫在事上负责跑腿打杂,他被安排去跟一个亲戚到塬上买猪,目睹了杀猪的全过程。

花了两千元买来的猪,被细铁丝绞住了前后蹄,送到屠户的案子上还在死命挣扎。似乎预感到死亡将至,这头猪大小便失禁了。

屠夫是个红脸大汉,他算(一边)清理粪水算说,养猪的人灵醒着哩,知道你们今天来买猪,趁天不亮就喂了。你看这些拉出来的都是分量,少说也有五六斤。

猪的四肢受到控制无法动弹,却在体内蓄积了能量,随着屠夫的尖刀捅入脖项又快速抽出,鲜血在胸腔内巨大的压力之下如同一条红绸缎窜出体外。

大汉出手速度之快,下刀部位之准,甚至没有让猪来得及尖叫就漏了气,发出拉动旧风箱那种呼哧呼哧的声响。

血水排净,猪停止抽搐。屠夫和他的助手就着一大锅热水开始进行下一步操作。

村里的闲人坐在墙根底下晒太阳,顺带围观屠宰现场。有人打趣杀猪匠:你把你窝搭收拾赶庆(干净)个子,捏可是事上用哩。

杀猪匠端起一马勺烧热的沥青浇在猪的头颅四肢上褪毛,嘴上却不服软:你来你来,把你身上也褪一下,省得你回屋洗澡了。

■杀猪现场

老汉们大笑。

一头猪从活蹦乱跳变成精光的牺牲品,只用了一个来小时。在事上完成献礼任务后,这头猪会被再次利用,成为席面上重要的食材。

4

汤泡馍永远是彬县过事席面的主角,其地位相当于西府的臊子面,陕北的荤汤饸络。对当地人来说,汤泡馍不仅仅是一味美食,最主要的是承载着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人间滋味。

■汤泡馍

这道名字听起来简单粗放的吃食,做起来并不容易。牛娟的丈夫注意到,大厨的帮手用了半个晚上,不断转动大铁锅,才将汤泡馍用的蛋饼烙制完毕。

大厨将猪身上卸下来的板油和水油,放进大锅加入凉水,经过长时间煎熬炼出一锅雪白的膏脂,作为汤泡馍原料一味重要的佐料备用。

汤泡馍的底汤是煮过肉的荤汤,加入调料包和大油熬制。汤的配菜比较简单,虽然只包含了切成菱角形薄片的老豆腐、鸡蛋饼、胡萝卜,但颜色口感层次丰富。几样食材下到加入红油辣子的汤头中片刻就烫熟了,出锅前再洒上一把翠绿的菠菜碎叶作为点缀。

■汤泡馍出锅

做好的汤上漂着一层汪汪的红油,看着没热气冒出,其实滚烫无比。牛娟的丈夫第一次吃汤泡馍,以为汤是用来就着馒头喝的,端起来就咂了一口,却被烫的呲牙咧嘴天花板起泡。经过观察才发现,汤主要是用来泡馍的,馍吃完后的汤底可以喝掉。

汤泡馍上桌后,吃席的人忍不住蠕动喉结,纷纷伸手端汤抓馍。馒头被掰开投进汤里,原本寡淡无味的馍块浸透了汤汁,顿时完成青铜到王者的华丽转身,变得红亮剔透。

举起筷子夹一块填进嘴里,入口即化,鲜咸滋润的味道能让人产生一种忘乎所以的眩晕感。一个留着寸头的胖子对他的搭档于老师说过一句话,有人在旁边拿剪刀绞耳朵都觉不到疼。

牛娟吃着汤泡馍,眼泪突然扑簌簌掉下来。奶奶生前那会,她时常和弟弟妹妹开玩笑说,好久没吃汤泡馍了。没想到再吃汤泡馍,却是自己奶奶的事上。

■汤泡馍

5

一场葬礼,离不开司仪的全程组织指导。从迎接老外家开始,司仪要负责指挥孝子跪拜,安排专人放炮。

■迎接外家仪式

司仪是从塬上请下来的,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有三十个年头,在县里有一些知名度。牛娟的丈夫在帮司仪打下手的空隙和他聊了几句,得知司仪姓韩,以前经常主持红事。如今县里结婚都图洋气,喜欢请能唱能跳又能说的女司仪主持婚礼,导致老韩的业务变得单一,基本以操办白事为主。

同司仪老韩一起出现在葬礼现场的是他的道具,有充气拱门、挽联幡条,液晶屏灵堂等等。这些家什他都是从网上买来的,发货地主要是山东河南一带。

■司仪的道具

老韩一边安装架子一边对牛娟的丈夫说,人不管干啥,都要与时俱进哩。没有这些道具,场面就出不来,农村过事要的就是阵仗。

白事上声音嘈杂,老韩随身拎着一个西凤六年专用口袋,里面躺着一部便携式音响用来扩音。他手持蓝牙无线麦克风,人走到哪里声音就传到哪里。

■司仪的道具

老韩的业务能力主要体现在嘴上,他喊丧带有秦腔的韵味,声音拉的很长:一叩事——哦(一叩首),再叩事——哦。

四六话顺口溜更是他的特色。在众孝子迎献饭(供品)仪式期间,他开始念诵悼词:

今天晚上是一个沉痛的夜晚,今天晚上是一个破碎的夜晚,今天晚上是一个难忘的夜晚,今天晚上是一个祭奠的夜晚。

正月十二泪纷纷,牛家儿女痛伤心,披麻戴孝报母恩,共同祭奠好母亲。不要伤心不悲伤,人生就是来和往。

■大厨做的“献饭”

白事开席之前,他邀请外家代表讲话,对本次白事礼节流程的合规性进行审查,然后对孝子们对逝者生前的尽孝情况发表意见。外家说完他自己再说上几句:

孝子亲人都来跪,快把外家招呼铲。

孝子都是能成人,外家快吧红披上。

吃过席面,这场白事的大头就算过去了,一般的亲戚朋友匆匆离去,本家人和孝子第二天负责完成下葬。

6

出殡是白事的最后一个环节,要在太阳出山之前进行。唢呐声撕破清晨寒冷的空气,灵车带领送行的孝子们缓缓前进,出殡队伍经过的家户门口皆点燃柴火以送亡*。

■出殡

风水先生已经在坟地等候,待棺材送入墓室,他拿着罗盘下去校正方位,随后用红砖将墓室门进行封口。挖掘机挥动铲斗很快将墓穴填埋起来,男人们拿着铁锨攒土堆坟。

■司仪指挥祭拜仪式

孝女们跪在坟前嚎啕大哭,算是对逝者进行最后的告别。在鞭炮和礼花弹巨大的爆裂声中,众多花圈纸货被付之一炬,熊熊火焰产生的热浪驱走了寒冬。一场水火过后,老人终于入土为安。

■花圈付之一炬

送葬的队伍回到家中,席面已经准备好了,又是一餐汤泡馍。这顿饭时间很紧,服务队已经开始收拾餐具,待主家吃完后要立刻赶往下一场事上。

经过多日操劳,牛娟的父亲声音已经嘶哑,无力再多说一句话,默默指挥着子女们快速打扫卫生,将庭院恢复原状。

牛娟和丈夫帮家里收拾完毕,带着事上没用完的熟食匆匆驾车返回西安。半路上牛娟闻到自己身上有一股烟熏火燎的味道,但她已无心理会,很快睡着了。

真正的哀伤是滞后的。送走奶奶三天后,牛娟开始怀念她拔,在夜里忍不住失声痛哭。

■葬礼现场

她想起自己四岁的儿子第一次参加葬礼,看见人们围着棺材大放悲声感到困惑:哭有什么用?她又不会醒来。

牛娟知道这是一句实话,但她无法告诉孩子,人们哭泣从来不是为了唤醒别人,而是治愈自己。

作者

徐夕

陕西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吃过奶奶的汤泡馍,世上的亲人又少了一个